工资上涨导致中国经济低迷?
中国经济形势低迷 源自工资上涨过快?
今年前两季中国经济走势低迷,引发工资上涨对经济影响的担忧。
5月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私营部门工资水平上涨了17%,涨幅超过了非私营单位的12%,更远超2012年GDP的增幅7.8%。
在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工资水平的上涨引发了担忧。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会损害企业盈利能力和出口竞争力,从而为目前并不明显的复苏态势增加阻力。
信达证券甚至在年初的一份报告中指出,2012年全部上市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与2011年基本持平,其中人工成本和财务费用吞噬掉了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大部分利润。按照目前的销售净利率水平,非金融上市公司难以承受人工成本持续上涨。
不仅仅是上市公司,一些大型跨国企业也忌惮于中国工资水平的快速上涨,而不得不选择将工厂迁出中国。可口可乐、耐克、阿迪达斯等企业都将目标锁定在了人工成本更低的缅甸、孟加拉、越南等国家。
从近几个月羸弱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态势并不乐观。特别是真实的出口情况极为低迷,5月份出口同比微增1%,远低于4月份14.7%的同比增幅。外需不振,内需也没有起色。多家机构已经下调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甚至有消息称,管理层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心理底线是7%。工资上涨真的阻碍了中国经济增长吗?
工资上涨幅度仍然不够 已迫使经济转型加速
但中国劳动力价格长期处于国际极低水平。2010年时的数据显示,中国工人工资仅相当于墨西哥工人的1/3,韩国1975年的水平。据光大证券估算,以市场汇率折算,目前中国工人的工资仍不及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1/5。
中国劳动力之所以处于世界低水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红利导致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低收入。但是从中国的人口结构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渐丧失。劳动与资本两要素的此消彼长,也将迫使劳动力价格走上上升通道。
自2010年起,全国多数省份最低工资水平上调超过15%,富士康等代工企业也上调了工资水平。此外,随着劳动法的不断完善和工人维权意识的觉醒,加薪成为趋势。
劳动力成本加速上升导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优势逐步削弱,产业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转移的压力逐步加大,也将迫使中国经济转型加速。
事实上,转变正在发生。虽然东南亚地区对一些低端制造业有很大的人工成本诱惑,但中国制造在产业价值链上也在逐渐上移。中国目前和10年前的主要进口类别均是大宗商品、资本品(如机械设备)以及用于再出口的中间产品。不过,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如电子、纺织、橡胶和塑料材料)以及资本品(机械设备、车辆和金属产品)的进口正在随着产业价值链上移而有所减少。
企业承担工资上涨成本 带动社会整体物价上涨
理论上工资水平提高,将增加国内的消费能力,促进消费升级加速。但这是中国最值得担心的地方,因为这里的情况有很大不同。中国的居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作为全球储蓄率位居前列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储蓄率超过50%,这被普遍认为是导致国内消费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此外,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过产业链向下游转移,最终实现成本推进型通胀。从美国日本的历史数据来看,尽管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工资与物价趋势存在局部上的差异,但是CPI与工资的关系极为密切。
60年代,美国工资表现出领先CPI一到两年的,日本的领先时间短一些,同步或一年。目前中国的情形与6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日本存在相似之处,均处于经济转型期,劳动结构性短缺,工资快速上涨。
企业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一方面企业要为人工支出更多的成本,另一方面整体工资水平上涨将传导并带动企业的其他支出,包括原材料、物业、运输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增加。与此同时,企业还要面对税负的压力。为了覆盖成本和税负支出,继续上调价格就成了企业的选择。
社科院专家高培勇表示,在中国,70%以上的税收要作为价格的构成要素之一,附着于价格之中,通过价格的传递而转嫁于广大的消费者。而有大约90%以上的税收都出自企业之手,由企业缴纳给政府。
这也导致了工资上涨,却没有成为收入的增加。物价水平、各种显性或隐性生活成本都在增长,这些并不是工资上涨能够覆盖掉的。
因此不能让企业独自成为工资上涨最后的买单者,政府需要积极推进为企业落实减、免税政策和措施。此事可以借鉴日本政府的行动。日本政府已提议对提高平均工资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该新税制是日本国会所讨论的2013年财年税收改革的内容之一。
结语
企业盈利状况不佳,自然会影响到经济的总体走势,而工资上涨确实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此时不应把经济不景气归咎于工资水平,政府应该花大力气对企业进行减负,推进并落实对企业的减免税政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