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览HR研究院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近七成求职者选择家门口就业

近七成求职者选择家门口就业

发布时间:2013-02-26 10:35:56 点击数:116163次 来源:工人日报
    “我们企业今年扩产,4月要招2000人,8月招4000人,可3个地方跑下来只有100多人签下了就业意向!”看着薄薄几张求职登记表,广东省惠州市长城开发科技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李诗玉的心沉到了谷底。
 
    而这种现象在沿海许多企业中越来越普遍。2月19日至22日,2013年“全国工会就业援助月”活动在贵州举行启动仪式,分别在贵阳、毕节、遵义举办了大型现场招聘活动,提供岗位6.6万余个。首场招聘会上,共有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8个省市的218家企业进场招聘,当天2.4万余人进场应聘。
 
    但是,几天的招聘结果却没有人力资源负责人们预想的乐观——贵州许多劳动者把求职“橄榄枝”投给了本地企业。同是鞋业公司,浙江温州富罗迷鞋业有限公司展台前冷冷清清,而贵州本省的两家鞋业公司的登记报名人数则早已超过企业需求量。
 
    随后的数据统计也证实了这一点。在贵阳、毕节、遵义三地的招聘活动中,共有21022名求职者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其中14272人选择与本地企业达成用工意向,这一比例占到近七成。
   
    “工资都差不多,到外面去一年只能回家一次,春节回家买票难,也照顾不了小孩子,还不如留在家乡就业。”来自毕节的张进道出了许多求职者的心声。
 
     劳动者的选择使富罗迷鞋业人力资源经理赵金平体会到“用工荒”的压力。该公司共有1500多名工人,春节前有400多名来自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农民工明确表示节后将不再回来做工,而是选择留在本地。
 
     赵金平表示,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缺少对技能水平没有太高要求的一线“普工”。受到离家远、生活成本高、与内地工资水平差距逐渐缩小等因素影响,沿海城市的务工“魅力”在劳动者眼中已日渐消失。
 
    除去工资收入差距缩小等因素外,浙江万控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经理林平还认为,近年很多产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江西、湖北等多地纷纷建立工业园区,本地企业的发展带来大量用工需求,加上国家连续出台惠农政策,很多劳动者开始选择就近就业,半工半农。
 
    无奈之下,沿海企业开始想尽办法“抢工”。进入贵州招聘的几家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商定,与部分曾在企业打工的贵州籍员工联系,借助这部分老员工在家乡的号召力,带动整村富余劳动力离乡打工。
 
    “这是我们目前能想到的最靠谱的办法了。”李诗玉无奈地说。
 
    相对于缺少“普工”,技术工人短缺更让企业头疼。
 
    “每月工资2500元以上我才考虑。”45岁的雷辉春节前在浙江台州做塑胶注塑工作,回乡过年时听说有招聘会,就赶了过来。“岁数大了,不想离家太远。”当听说一家急需塑胶注塑工的企业在福建,雷辉摇着头走开了。
 
    雷辉的一名老乡也表示,自己在本地企业做电焊工,每个月能拿到3000元工资。“孩子刚满月,不会到外地打工,反正本地也不愁找不到工作。”他自信地说。
 
    “当前结构性矛盾的就业趋势并没有改变,制造业技术工人紧缺。一个熟练车工在厦门每月的保底工资可以达到5000元左右,有技术的工人不愁找不到工作。”厦门市总工会五一职介所所长叶菁表示。
 
    沿海地区许多企业负责人坦言,伴随产业转移步伐加快,越来越多务工人员回流到本地就业,沿海企业在招工时已经没有太大优势。部分企业向记者表示,打算深入云南、四川等省份继续招工,“但前景如何也是心里没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