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览HR研究院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国人如何学会休闲?

中国人如何学会休闲?

发布时间:2009-03-30 09:27:53 点击数:33354次 来源:
    近日,中国各大网站上热议一项“国民休闲纲要”。前不久的“两会”上,不少提出类似动议的代表、委员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升,但业余生活还比较贫乏,国家出台这项鼓励休闲的政策旨在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中国民众对此似乎也很感兴趣,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0117人进行的调查显示,90.7%的人对其表示关注,其中46.8%的人“非常关注”。

  然而细看这项政策,虽然名称从最初的《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中去掉了“旅游”二字,“计划”也改成了“纲要”,但制订单位仍然只是国家旅游局一家,据参与制订的官员和专家透露,包括的主要措施也仍是国家采取发放免费旅游券等经济手段,鼓励优秀员工、离退休人员、学生等群体旅游。

  可休闲仅仅等于花钱旅游么?中国人的生活到底缺什么?

  如果你问一个三十年前的中国人,除了工作和家庭,生活中自己还属于什么,还关心什么,他恐怕还能说出工会妇联文艺小分队之类的。而今天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处在青黄不接的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组织包办的集体生活没有了,“单位”不再是人们工作以外业余生活的载体,都市小区中也往往邻居住了多少年也老死不相往来。城市中的白领们即使衣食无忧,也基本上是下班就钻进了铁墙隔离的“鸽子笼”,每天除了担忧工作和操心柴米油盐,生活中也就鲜有别的兴奋点了。

  政策的指向真的如国家旅游局的官员所说,要着眼于长远,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在中国,虽然很多人抱怨无聊空虚,倘若你花很多钱和时间,甚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像西方人那样经营某个与工作无关的社团,追求一个纯粹的业余爱好,很可能会被周围的人视作“不务正业”。在全球许多顶级跨国公司的员工中,不仅活跃着各类体育文娱协会,甚至还有同性恋俱乐部,每年度有公司拨款,飞跃大洲大洋开展联谊活动。在中国的公司,不拼命加班,你不怕被“炒鱿鱼”么?

  可当千百万大学生已经找不到工作,国内需求千方百计难以扩大的时候,有钱人又无处无法休闲。要跳出这样的怪圈,政府要做的不只是财政拨款刺激旅游这么简单。

  休闲首先要有钱有闲。中国人“不差钱”,但很多人由于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出于对未来的担心不敢花;更多的人由于出台不久的带薪休假制度执行不力,害怕失去工作不敢玩。政策要真正刺激人们休闲的欲望,政府不一定要直接把几张免费门票发到百姓手上,更应当通过整个社会保障体制的调节和更加切实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解除人们休闲的后顾之忧。这恐怕不是国家旅游局一个部门能完成的。

  但通过政府和舆论的讨论,如果说这一点已经逐渐被意识到,中国人更加忽视的,大概是休闲需要环境,需要心情,需要社会机制的健全和引导。如果这项政策不仅仅是为了让国民突击旅游花钱,更是为了通过休闲让中国人拥有更加完整、健康、丰富的生活,政府就需要树立更加先进的观念,鼓励更加成熟、健全的公民社会的成长。政府当加大投入力度的,不仅是旅游等经济部门,更应当是文化和社会建设领域,比如繁荣各类演出并降低票价,建设更多的免费展览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和城市、社区中公共活动的空间。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更多高端人才可以参与政府对民间社团的管理,改革现有比较繁琐和限制较多的民间组织管理机制,不仅让百姓可以更方便、自由地成立各种丰富业余生活的团体,拥有相互交流和带动的平台,而且可以通过引导,为休闲活动中的佼佼者提供更多展现自我、赢得社会尊重的机会。

  中国传统文化较多强调务实,崇尚勤奋,休闲的因子在中国社会尚扎根不深。然而,儒家传统中君子的形象一向是忧国忧民之外亦通琴棋书画,生活中摒弃功利色彩、追求身心愉悦的活动也一向被中国人认为是通向健康、完整的人格和社会的重要途径。摆脱了物质贫困的中国人要学会休闲,政府不能只寄希望于一份文件的短期动员能量,观念和文化的成长需要时间,更需要扎实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