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览HR研究院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大学生通识教育 企业“拿来就用”

大学生通识教育 企业“拿来就用”

发布时间:2009-03-10 09:32:11 点击数:31081次 来源:
    在“大学生就业链”上,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接收方”。用人企业想招聘什么样的大学生?对大学课程设置,企业方有什么要求?企业又该建立什么样的用人观?8号,在京的全国人大企业界代表,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大学专业课要增加

  上海电气集团是“用人大户”,去年,集团招聘了1300人,今年计划招聘800人。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电气重工集团总裁吕亚臣甚至表示,“考虑到就业形势,今年甚至可能多招一些人,总数达到1000人左右。”

  不过,对应届毕业生,吕亚臣一个强烈的感受是:“毕业生的质量在下降。一些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到企业连图纸都看不懂,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差。”

  吕亚臣说:“现在的大学生,外语比过去好,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提高了,但是实际操作不行,电脑图纸和零件实物对不上。我觉得,大学里的专业课太少了。一些大学里规定,专业课要学1年半,包括大三下半学年和大四。可现实情况是,许多大学生大四一年几乎不上课,忙着找工作,专业课主要就管一个毕业设计。所以他们到企业都是从零开始,从头学起。这很让人伤脑筋。” 

  建立人才见习基地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申通集团董事长应名洪透露,按照国际地铁先进企业人员配置标准,上海地铁基本网络还需增加近14000个岗位,其中在2010年世博会前就要增加6000多个岗位。

  为了应对今年就业高峰压力,申通集团尝试新做法,“一方面积极开展今年需求岗位的招聘工作,一方面充分利用两大见习基地和加快建设1个实训基地,作为人力资源储备的蓄水池,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提供岗前培训的条件。” 

  也应建立正确用人观

  同为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认为,大学生目前的学习不能适应正在突飞猛进的各行各业的发展,这可能是事实。“毕竟大学有4年,现在市场变化那么多,科技进步那么多,4年中只能保持相对稳定。”

  秦绍德表示,一方面,大学会尽量转变现在大学生的就业观。另一方面,也希望企业建立正确的用人观。“我认为,大学不是职业训练所,专业设置不可能完全跟着市场走。我们培养大学生,应该是通识教育。我们培养出的大学生,在一些岗位上锻炼二三年后,就能成为独当一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