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缺氧”报告
所谓“人活一口气”,氧气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如果我们缺氧,就会出现胸闷、气短、头晕、头痛等现象,重则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各种疾病。抛开这种生理性缺氧,行走于职场这个大江湖,你是否经常也感到厌倦松懈,甚至没有工作的冲动;是否对自己的前景开始模糊不再踌躇满志;是否为工作焦虑烦闷,夜夜失眠;是否感到才思枯竭江郎才尽……其实你得了另一种“缺氧”——“职场缺氧”!
前程无忧(www.51job.com)近期做了“你的职场是否‘缺氧’”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达96.82%的职场人,他们或多或少地处于“缺氧”状态。本次网上调查共收到1686份答卷,其中52.87%受访者是女性,男性占了47.13%。这和以往调查中男性比率要高于女性的情况正好相反,很有可能女性对于“缺氧”这种感性的话题更有兴趣。调查问卷中,22.46%的投票者来自北京,上海的比率与北京的比率很接近,为22.22%。排列第三位的是广州,占了16.89%。受访者主要来自于计算机、电子技术、金融、互联网通信和机械制造行业等行业,以大专和本科学历为主,应届毕业生和工作1-5年的职场人对于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来自于这一年龄段的投票占了63%;来自于民营企业的受访者占了32.16%,外商独资欧美类企业的有22.16%。
直面“缺氧”症状,厌职排第一
职场“缺氧”会有很多症状出现,调查发现“讨厌现在的工作,厌职”的症状比率最高,达到了48.74%,其次是“无精打采,无所事事”这类症状,比率为39.16%。有趣的是,女性的厌职情绪要远远高于男性,大约相差8%。虽然换工作是摆脱目前状况的最直接方法,但厌职还是情绪问题,有时候换环境换心情要比换一份工作来的简单。所以,应对厌职,从职涯角度,应该梦想少一点,计划多一点,考虑清楚有关自己理想职业的每一件事——从工作形式到工作环境,然后确定自己所追求职业的标准或目的。把所追求的理想职业划分成尽可能短的各阶段然后一一攻破它。图1为职场“缺氧”症状比较图(复选项)。
“感觉透支,身心疲备。”是另一种“缺氧”症状,投票率达到了32.34%。可见我们的职场人身心健康很成问题。有权威机构曾对职场人员进行健康调查:在所调查的被访者中,真正健康的人不到10%,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占70%。失去健康的职员在职场上拖着虚弱的身体,何以成就一番轰天伟业呢?另外无忧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感到身心疲惫的机率也越来越高,工作十年后,这一选项的比率排在了第二位,仅跟“厌职”选项之后。
最“缺氧”城市:上海
这个结果大出小编意外,在本次调查中,上海成为最“缺氧”城市,得票率达到了31.92%;北京虽然位列第二,但得票率仅为14.76%,比上海少了16个百分点。位列第三和第四的分别是深圳和广州。在谈到城市“缺氧”问题时,人才集中,竞争激烈成为最多的选项,有24%。这让笔者想起了今年3月中国近百名专家联合完成的《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显示,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依次是(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上海、深圳、广州、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厦门、天津。当我们在羡慕大城市里机会时,是否会想到这些地方同样也是最令人“缺氧”的地方。调查还发现,嘈杂的环境(就餐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是评价一个城市“缺氧”的第二大因素。图2为城市“缺氧”因素比较图(单选项)。
各个城市都把“人才竞争激烈”列位城市“缺氧”第一因素,除此之外,不同居住地的人对于城市“缺氧”其他因素的意见就不那么一致了。比如居住在上海的求职者认为“城市消费水平高”同样是城市“缺氧”的重要因素。想来上海人已经深受高房价高消费之苦,美丽与繁华,小资与情调都一一被普通的Money所打破,毕竟编织童话不需要钱,然而实现童话的代价就高了。与上海人不同的是,居住在北京的求职者被“拥挤的交通(地铁、公交堵车)”所困顿,有25.78%的北京人认为这个城市的交通让人很“缺氧”。交通又是交通,早些年去北京出差,就对北京的交通堵车很有认识,看来这一现状至今仍未改变,负重不堪的交通让北京首都“颜面”尽失,希望2008年的北京交通将能好转。
在广州人看来“拥挤的交通”和“嘈杂的环境”是让人“缺氧”的另两大因素,这两项的得票率也不相上下都在21%~23%之间。另外,在开放选项中,治安问题也被众多广州求职者列为“缺氧”因素。而与广州相邻的深圳,却把“嘈杂的环境”和“城市消费水平”列为第二和第三位重要元素。在城市“缺氧”因素中,几乎所有的城市的求职者都认为“城市文化”并不太令人“缺氧”,看来近年来人才的流动的加快,我们能融合的世界也越来越大。
另外,男性很在意“城市消费水平高”这一选项,而女性似乎对拥挤的交通更为敏感。
最“缺氧”行业:IT
网上曾流传这样的“名言”来描述IT人:“起的比鸡还早,吃的比猪还差,干的比牛还累,拿的比民工还少。”所以当最后数据显示,IT业被评为最“缺氧”行业时,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IT也有人戏称为“挨踢”,这个行业的得票率为32.8%,以绝对高的“缺氧”指数压过其他行业。列位第二的是金融业,达到了13.92%,排在第三的是建筑行业。在开放选项中,零售业、生产制造业、物流和航空行业等也榜上有名。
“行业工作压力使个人脑力与体力透支”这一选项成为评判行业“缺氧”的最重要因素,得票率为30.94%;“行业工作导致作息时间不正常,没有休息”是第二大行业“缺氧”因素,得票率达到了24.49%;位列第三的是“行业技术变化太快,知识更新迅速”。图3为行业“缺氧”因素比较图(单选项)。
不同行业对于行业“缺氧”的感受也不相同。IT行业中,“行业技术变化快”是令IT人最为“缺氧”的,选择此项的有27.4%;而在建筑行业“有规律的正常作息时间”成为众多业内人士渴望的目标;表面上风光无限的咨询人,面临着行业新人辈出的压力,因此该选项成为该行业“缺氧”的第二大因素(第一选项是脑力与体力的透支)。媒体出版行业的“缺氧”点在:“行业变化太快”和“作息时间不正常,不能休息”……在开放选项中,很多网友列出了他们认为的行业“缺氧”理由,如“市场混乱,相关部门监管不力”、“行业发展前景不好”以及“行业浮躁不堪”等等。
最“缺氧”企业类型:民企
从我们51job的每个月的无忧指数中,民企是目前职场上招聘量最多的企业类别,然而此次调查显示民企也是最让求职者“缺氧”的企业类别,得票率超过了28%,其次是日韩类企业,达到了23.6%;第三名是国企,有18.22%。有意思的是,参加调查的所有在欧美类企业工作的人认为,日韩类企业是最“缺氧”的,而非欧美类企业的员工认为港台类企业很“缺氧”;当然身在民企的员工认为民企最“缺氧”,而在国企的还是认为国企最“缺氧”。这让笔者想起另外一件事,在猎头圈内,有着一些不成文的规律,民企的人很难进入外企,而外企的人也不太愿意流入民企,无形中就有着这样的圈子,任何人要进入或是逃出都得付出不小的代价。每一企业类型,都有着它独特的企业文化,职场人从一类企业跳入另一类企业,不仅仅是职位的变动,更多的是企业文化的变更,接受和融入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职业经理人在一个企业很成功却在另一个企业遭遇挫折的原因之一。
调查发现,“公司搞派系,相互勾心斗角”、“缓慢的办事效率”和“老板个人独断专行或是个偏执狂”这三大因素依次是公司“缺氧”的重要点。其中以“公司搞派系,相互勾心斗角”最让人“缺氧”,得票率是35.84%。图4为让人感觉公司“缺氧”的原因比较图(单选项)。应届毕业生对公司的办事效率很敏感,而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那些职场老江湖更在意老板的个性与行事风格。调查中,女性要比男性更关心自己与老板的相处,所以对独断专行或是偏执狂老板的投票要高于男性。
一天最“缺氧”时刻:忙乱一天,一事无成下班时
最“缺氧”时段,竟然不是通常想象的午饭后时间或是没完没了的加班时刻,有40.74%的人认为“忙乱一天,一事无成而下班”最“缺氧”。这个结果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强烈的危机感。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职场人对于早上时段的“缺氧”度越来越高,而职场新人对于“无休无止的加班”更敏感,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对这一选项的投票率为14.57%;相对而言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在中午时段“缺氧”。图5为一天中最“缺氧”时刻比率图(单选项)。
专家指出,职场人导致忙乱一天无收获的原因可能很多,其中关键的一条是不懂时间管理。“每天都有一堆事情,每件事情看上去都很重要,我总是忙于应付,等应付完以后,才发觉又过了一天,而自己除了应付之外,没有所得。”某公司市场部经理陈小姐这样表示。“一堆事情”总会有轻重缓急,就是一件事也有重要点和次重要点,通常我们总是选择紧急的事情来做而非重要的事情,这是一个误区。所谓重要的事情,是指真正有助于达成我们的目标的事情,是让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更有意义、更有成就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通常并不是那么迫不及待的。从这时候开始,我们成了时间的奴隶而不是时间的主人。
专家表示,有效管理时间有5部曲:(1) 写下每日、每周需完成的工作事项, 看看能力范围内哪些工作是可行的;(2) 将工作以重要性次序排列及处理,成果先行,先做最具成本效益的工作; (3) 每日更新工作项目, 定期检讨工作效率及目标, 使计划能按部就班地完成;(4) 要做的便马上去做, 别为自己找借口拖延;(5) 量力而为, 估计自己究竟要用多久时间才能完成一份工作,以及是否需要其他人的帮忙。
在本次调查的最后,还评选了职场5大“缺氧”事件。数据显示:
“缺氧”事件第一名:“每天机械重复地工作” 得票率35.64%;
“缺氧”事件第二名:“被穿小鞋,没有机会展现才华” 得票率14.81%;
“缺氧”事件第三名:“遭遇善变老板” 得票率12.72%;
“缺氧”事件第四名:“背黑锅,含冤受屈” 得票率8.36%;
“缺氧”事件第五名:“与同事没有话题想法得不到认同” 得票率5.49%;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生存在这样一个近乎残酷的职场,“缺氧”显然是我们不得不遭遇的事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想要摆脱这种状态似乎又触及到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工作到底为了什么?也许在将来,当我们职场上的大部分人不再是为了生存,为了每天的面包而去奋斗的时候,也许当我们能够真正投入于一份工作,作为一种乐趣,一种喜欢的时候,“缺氧”才能真正从那本残酷的字典中抹去。(完)
前程无忧(www.51job.com)近期做了“你的职场是否‘缺氧’”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达96.82%的职场人,他们或多或少地处于“缺氧”状态。本次网上调查共收到1686份答卷,其中52.87%受访者是女性,男性占了47.13%。这和以往调查中男性比率要高于女性的情况正好相反,很有可能女性对于“缺氧”这种感性的话题更有兴趣。调查问卷中,22.46%的投票者来自北京,上海的比率与北京的比率很接近,为22.22%。排列第三位的是广州,占了16.89%。受访者主要来自于计算机、电子技术、金融、互联网通信和机械制造行业等行业,以大专和本科学历为主,应届毕业生和工作1-5年的职场人对于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来自于这一年龄段的投票占了63%;来自于民营企业的受访者占了32.16%,外商独资欧美类企业的有22.16%。
直面“缺氧”症状,厌职排第一
职场“缺氧”会有很多症状出现,调查发现“讨厌现在的工作,厌职”的症状比率最高,达到了48.74%,其次是“无精打采,无所事事”这类症状,比率为39.16%。有趣的是,女性的厌职情绪要远远高于男性,大约相差8%。虽然换工作是摆脱目前状况的最直接方法,但厌职还是情绪问题,有时候换环境换心情要比换一份工作来的简单。所以,应对厌职,从职涯角度,应该梦想少一点,计划多一点,考虑清楚有关自己理想职业的每一件事——从工作形式到工作环境,然后确定自己所追求职业的标准或目的。把所追求的理想职业划分成尽可能短的各阶段然后一一攻破它。图1为职场“缺氧”症状比较图(复选项)。
“感觉透支,身心疲备。”是另一种“缺氧”症状,投票率达到了32.34%。可见我们的职场人身心健康很成问题。有权威机构曾对职场人员进行健康调查:在所调查的被访者中,真正健康的人不到10%,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占70%。失去健康的职员在职场上拖着虚弱的身体,何以成就一番轰天伟业呢?另外无忧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感到身心疲惫的机率也越来越高,工作十年后,这一选项的比率排在了第二位,仅跟“厌职”选项之后。
最“缺氧”城市:上海
这个结果大出小编意外,在本次调查中,上海成为最“缺氧”城市,得票率达到了31.92%;北京虽然位列第二,但得票率仅为14.76%,比上海少了16个百分点。位列第三和第四的分别是深圳和广州。在谈到城市“缺氧”问题时,人才集中,竞争激烈成为最多的选项,有24%。这让笔者想起了今年3月中国近百名专家联合完成的《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显示,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依次是(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上海、深圳、广州、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厦门、天津。当我们在羡慕大城市里机会时,是否会想到这些地方同样也是最令人“缺氧”的地方。调查还发现,嘈杂的环境(就餐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是评价一个城市“缺氧”的第二大因素。图2为城市“缺氧”因素比较图(单选项)。
各个城市都把“人才竞争激烈”列位城市“缺氧”第一因素,除此之外,不同居住地的人对于城市“缺氧”其他因素的意见就不那么一致了。比如居住在上海的求职者认为“城市消费水平高”同样是城市“缺氧”的重要因素。想来上海人已经深受高房价高消费之苦,美丽与繁华,小资与情调都一一被普通的Money所打破,毕竟编织童话不需要钱,然而实现童话的代价就高了。与上海人不同的是,居住在北京的求职者被“拥挤的交通(地铁、公交堵车)”所困顿,有25.78%的北京人认为这个城市的交通让人很“缺氧”。交通又是交通,早些年去北京出差,就对北京的交通堵车很有认识,看来这一现状至今仍未改变,负重不堪的交通让北京首都“颜面”尽失,希望2008年的北京交通将能好转。
在广州人看来“拥挤的交通”和“嘈杂的环境”是让人“缺氧”的另两大因素,这两项的得票率也不相上下都在21%~23%之间。另外,在开放选项中,治安问题也被众多广州求职者列为“缺氧”因素。而与广州相邻的深圳,却把“嘈杂的环境”和“城市消费水平”列为第二和第三位重要元素。在城市“缺氧”因素中,几乎所有的城市的求职者都认为“城市文化”并不太令人“缺氧”,看来近年来人才的流动的加快,我们能融合的世界也越来越大。
另外,男性很在意“城市消费水平高”这一选项,而女性似乎对拥挤的交通更为敏感。
最“缺氧”行业:IT
网上曾流传这样的“名言”来描述IT人:“起的比鸡还早,吃的比猪还差,干的比牛还累,拿的比民工还少。”所以当最后数据显示,IT业被评为最“缺氧”行业时,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IT也有人戏称为“挨踢”,这个行业的得票率为32.8%,以绝对高的“缺氧”指数压过其他行业。列位第二的是金融业,达到了13.92%,排在第三的是建筑行业。在开放选项中,零售业、生产制造业、物流和航空行业等也榜上有名。
“行业工作压力使个人脑力与体力透支”这一选项成为评判行业“缺氧”的最重要因素,得票率为30.94%;“行业工作导致作息时间不正常,没有休息”是第二大行业“缺氧”因素,得票率达到了24.49%;位列第三的是“行业技术变化太快,知识更新迅速”。图3为行业“缺氧”因素比较图(单选项)。
不同行业对于行业“缺氧”的感受也不相同。IT行业中,“行业技术变化快”是令IT人最为“缺氧”的,选择此项的有27.4%;而在建筑行业“有规律的正常作息时间”成为众多业内人士渴望的目标;表面上风光无限的咨询人,面临着行业新人辈出的压力,因此该选项成为该行业“缺氧”的第二大因素(第一选项是脑力与体力的透支)。媒体出版行业的“缺氧”点在:“行业变化太快”和“作息时间不正常,不能休息”……在开放选项中,很多网友列出了他们认为的行业“缺氧”理由,如“市场混乱,相关部门监管不力”、“行业发展前景不好”以及“行业浮躁不堪”等等。
最“缺氧”企业类型:民企
从我们51job的每个月的无忧指数中,民企是目前职场上招聘量最多的企业类别,然而此次调查显示民企也是最让求职者“缺氧”的企业类别,得票率超过了28%,其次是日韩类企业,达到了23.6%;第三名是国企,有18.22%。有意思的是,参加调查的所有在欧美类企业工作的人认为,日韩类企业是最“缺氧”的,而非欧美类企业的员工认为港台类企业很“缺氧”;当然身在民企的员工认为民企最“缺氧”,而在国企的还是认为国企最“缺氧”。这让笔者想起另外一件事,在猎头圈内,有着一些不成文的规律,民企的人很难进入外企,而外企的人也不太愿意流入民企,无形中就有着这样的圈子,任何人要进入或是逃出都得付出不小的代价。每一企业类型,都有着它独特的企业文化,职场人从一类企业跳入另一类企业,不仅仅是职位的变动,更多的是企业文化的变更,接受和融入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职业经理人在一个企业很成功却在另一个企业遭遇挫折的原因之一。
调查发现,“公司搞派系,相互勾心斗角”、“缓慢的办事效率”和“老板个人独断专行或是个偏执狂”这三大因素依次是公司“缺氧”的重要点。其中以“公司搞派系,相互勾心斗角”最让人“缺氧”,得票率是35.84%。图4为让人感觉公司“缺氧”的原因比较图(单选项)。应届毕业生对公司的办事效率很敏感,而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那些职场老江湖更在意老板的个性与行事风格。调查中,女性要比男性更关心自己与老板的相处,所以对独断专行或是偏执狂老板的投票要高于男性。
一天最“缺氧”时刻:忙乱一天,一事无成下班时
最“缺氧”时段,竟然不是通常想象的午饭后时间或是没完没了的加班时刻,有40.74%的人认为“忙乱一天,一事无成而下班”最“缺氧”。这个结果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强烈的危机感。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职场人对于早上时段的“缺氧”度越来越高,而职场新人对于“无休无止的加班”更敏感,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对这一选项的投票率为14.57%;相对而言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在中午时段“缺氧”。图5为一天中最“缺氧”时刻比率图(单选项)。
专家指出,职场人导致忙乱一天无收获的原因可能很多,其中关键的一条是不懂时间管理。“每天都有一堆事情,每件事情看上去都很重要,我总是忙于应付,等应付完以后,才发觉又过了一天,而自己除了应付之外,没有所得。”某公司市场部经理陈小姐这样表示。“一堆事情”总会有轻重缓急,就是一件事也有重要点和次重要点,通常我们总是选择紧急的事情来做而非重要的事情,这是一个误区。所谓重要的事情,是指真正有助于达成我们的目标的事情,是让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更有意义、更有成就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通常并不是那么迫不及待的。从这时候开始,我们成了时间的奴隶而不是时间的主人。
专家表示,有效管理时间有5部曲:(1) 写下每日、每周需完成的工作事项, 看看能力范围内哪些工作是可行的;(2) 将工作以重要性次序排列及处理,成果先行,先做最具成本效益的工作; (3) 每日更新工作项目, 定期检讨工作效率及目标, 使计划能按部就班地完成;(4) 要做的便马上去做, 别为自己找借口拖延;(5) 量力而为, 估计自己究竟要用多久时间才能完成一份工作,以及是否需要其他人的帮忙。
在本次调查的最后,还评选了职场5大“缺氧”事件。数据显示:
“缺氧”事件第一名:“每天机械重复地工作” 得票率35.64%;
“缺氧”事件第二名:“被穿小鞋,没有机会展现才华” 得票率14.81%;
“缺氧”事件第三名:“遭遇善变老板” 得票率12.72%;
“缺氧”事件第四名:“背黑锅,含冤受屈” 得票率8.36%;
“缺氧”事件第五名:“与同事没有话题想法得不到认同” 得票率5.49%;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生存在这样一个近乎残酷的职场,“缺氧”显然是我们不得不遭遇的事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想要摆脱这种状态似乎又触及到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工作到底为了什么?也许在将来,当我们职场上的大部分人不再是为了生存,为了每天的面包而去奋斗的时候,也许当我们能够真正投入于一份工作,作为一种乐趣,一种喜欢的时候,“缺氧”才能真正从那本残酷的字典中抹去。(完)
上一篇:做为职场人士,你必须要做的几件事
下一篇:微软引领HR管理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