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就业“比爹” 让人很无奈
面对竞争激烈的职场,家长们甚至可以不惜一切,绞尽脑汁动用各种关系和权力,以便为子女谋求好工作——
6月10日,北京邮电大学的恭艳和同学旅行归来。一见面,恭艳就掩饰不住自己幸福的心情,高兴地告诉记者:“前几天终于和一家国企签了劳动合同,进这家企业后可以解决北京户口。”
虽然是重点高校通讯类专业的硕士生,但是为了找个能解决北京户口的工作,恭艳着实吃了不少苦头。
从2007年底恭艳就开始找工作,一轮又一轮的面试后总是差那么一点点而没能被录取。究竟是差在哪里?恭艳说:“我家是江苏农村的,在北京没有关系网,找工作很吃亏。去年一家大型的电信企业来学校招聘,跟我一起去面试的同学临场发挥虽然没有我好,但最后仍然被录取了,因为他父亲和公司的高层认识。虽然这个说法我无法证实真假,但是同学们都这样说。”找工作要有“关系”
随着大学统招生逐年增加,就业的压力也不断增大,找工作要靠“关系”护驾的说法,在校园里得到不少学生的赞同。以前人们有句口头禅“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已经变成了“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找工作要靠关系,尤其是靠父母家人,在大学毕业生的意识里,已经是一个常识。有人甚至直言:“大学生就业就是比爹!”他们认为,父母社会地位越高,权力越大,社会关系越多,动员和利用这些资源为子女就业服务的能力就越强。
2007年,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有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的社会关系、托熟人等,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在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1.29%。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体现了一个家庭的资源。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副书记宋扬认为,家长们甚至可以“直接通过关系和权力决定子女的就业”,这种“代际传递效益”在中国很明显,在全世界也普遍存在。潜规则普遍存在
身为父母,天下没有哪一个爹娘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在寒窗苦读十余年后,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将来有出息,有个好的未来。这就造成了“就业的竞争就是父母能力的竞争”———这种潜规则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靠父母能力就业,无疑,对那些缺乏家庭背景能力的人来说,是一种伤害。但记者调查发现,对这种潜规则的存在,许多人并不完全排斥。
恭艳说:“现在用人单位招人都讲综合素质,在我看来综合素质既可以包括个人的能力,毕业院校的口碑,也可以包括个人家庭背景。如果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好一些,即使他的个人能力差一点,那么综合素质也仍然不错。”
另外,还有人认为,家里亲人、朋友介绍的工作比较安全,不会像网上招聘那样容易被欺骗。同时,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此途径,熟悉应聘者的各种情况。
北京工商大学的毕业生王铮,现就职于工商银行。回想起当初找工作的经历,他说: “找工作托关系是很平常的事情,家里有关系不用那是大傻子。当时,班里的同学虽然很热衷于各种招聘会,但也都暗自托关系找门路,毕竟招聘会投简历好似大海捞针,要是有熟人介绍,成功的几率比较高。”
采访中记者发现,众多求职者都认为:“关系领进门,能力靠个人。”
王铮说:“找工作有关系并不代表自己没有能力。熟人只是帮忙介绍职位,但是应聘考试还是要靠自己。通常,你与其他应聘者考试成绩相同时,‘熟人关系’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要是你的成绩太差,用人单位也不会轻易录用你。毕竟现在用人成本很高,哪个单位也不想请个不会干活白吃饭的员工。”
作为指导学生就业的宋扬这样认为:“如果既有能力又有关系,那么找工作是双保险;如果只有能力没有关系,并不能保险找到好工作。”找关系实属无奈
其实,在每个求职者心中,都想仅凭自己的能力就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但现实中就业压力太大了,很多用人单位又设了众多条条框框,把求职者挡在了门外。不少被采访对象认为,有很多理想的工作岗位,其实讲的就是“门槛”。虽然“门槛”难进,但是当你进去之后,工作并没有想像的那么难,很多人都能胜任,对于有关系的人而言,只不过是提前找到了机会。
毕业生张韵说:“我从小就向往在北京生活,但是毕业来北京找工作时,很多单位要的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对于我这个非重点大学的学生,他们连简历都不收。最后,家里人不得不托关系帮我找工作。现在我是一家有名的投资公司的职员,我的同事很多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工作中我们干着同样的活,我的能力并不比他们差。当初如果没有关系,我个人再有能力,也进不了这家公司。”
从事40年高校教育的退休教师宋栢云说:“很多硕士毕业生都说工作一年比一年难找,当初费劲考研以为找工作容易,到头来发现还不如本科毕业时好找工作。这种现象说明,毕业生逐年增加导致就业压力大,同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很多大学的专业设置不合理,太过雷同。”
宋老师举例说,目前,大学中计算机、经济管理、法律、金融等专业是热门,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最多。但是,现在就业市场是生物、农林、机械等专业的工作岗位急缺。专业热而岗位不热,他们不得不托关系、找门路,挤到那些人员已经满负荷的岗位中。
其实,找工作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本来就是一堂必修课。而“就业比爹”的说法,则透露出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
学生在毕业前,没有其他的人可以依靠,找工作遇到困难时,自然总是先想到亲戚朋友的帮助。家长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大学,辛苦一辈子也只是希望自家的孩子能找个好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孩子工作找不到,最心急的还是父母。很多家长都表示,找工作托关系,就跟看病给医生送红包一样,寻求不只是心理安慰,还有更多的无奈。
6月10日,北京邮电大学的恭艳和同学旅行归来。一见面,恭艳就掩饰不住自己幸福的心情,高兴地告诉记者:“前几天终于和一家国企签了劳动合同,进这家企业后可以解决北京户口。”
虽然是重点高校通讯类专业的硕士生,但是为了找个能解决北京户口的工作,恭艳着实吃了不少苦头。
从2007年底恭艳就开始找工作,一轮又一轮的面试后总是差那么一点点而没能被录取。究竟是差在哪里?恭艳说:“我家是江苏农村的,在北京没有关系网,找工作很吃亏。去年一家大型的电信企业来学校招聘,跟我一起去面试的同学临场发挥虽然没有我好,但最后仍然被录取了,因为他父亲和公司的高层认识。虽然这个说法我无法证实真假,但是同学们都这样说。”找工作要有“关系”
随着大学统招生逐年增加,就业的压力也不断增大,找工作要靠“关系”护驾的说法,在校园里得到不少学生的赞同。以前人们有句口头禅“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已经变成了“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找工作要靠关系,尤其是靠父母家人,在大学毕业生的意识里,已经是一个常识。有人甚至直言:“大学生就业就是比爹!”他们认为,父母社会地位越高,权力越大,社会关系越多,动员和利用这些资源为子女就业服务的能力就越强。
2007年,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有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的社会关系、托熟人等,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在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1.29%。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体现了一个家庭的资源。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副书记宋扬认为,家长们甚至可以“直接通过关系和权力决定子女的就业”,这种“代际传递效益”在中国很明显,在全世界也普遍存在。潜规则普遍存在
身为父母,天下没有哪一个爹娘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在寒窗苦读十余年后,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将来有出息,有个好的未来。这就造成了“就业的竞争就是父母能力的竞争”———这种潜规则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靠父母能力就业,无疑,对那些缺乏家庭背景能力的人来说,是一种伤害。但记者调查发现,对这种潜规则的存在,许多人并不完全排斥。
恭艳说:“现在用人单位招人都讲综合素质,在我看来综合素质既可以包括个人的能力,毕业院校的口碑,也可以包括个人家庭背景。如果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好一些,即使他的个人能力差一点,那么综合素质也仍然不错。”
另外,还有人认为,家里亲人、朋友介绍的工作比较安全,不会像网上招聘那样容易被欺骗。同时,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此途径,熟悉应聘者的各种情况。
北京工商大学的毕业生王铮,现就职于工商银行。回想起当初找工作的经历,他说: “找工作托关系是很平常的事情,家里有关系不用那是大傻子。当时,班里的同学虽然很热衷于各种招聘会,但也都暗自托关系找门路,毕竟招聘会投简历好似大海捞针,要是有熟人介绍,成功的几率比较高。”
采访中记者发现,众多求职者都认为:“关系领进门,能力靠个人。”
王铮说:“找工作有关系并不代表自己没有能力。熟人只是帮忙介绍职位,但是应聘考试还是要靠自己。通常,你与其他应聘者考试成绩相同时,‘熟人关系’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要是你的成绩太差,用人单位也不会轻易录用你。毕竟现在用人成本很高,哪个单位也不想请个不会干活白吃饭的员工。”
作为指导学生就业的宋扬这样认为:“如果既有能力又有关系,那么找工作是双保险;如果只有能力没有关系,并不能保险找到好工作。”找关系实属无奈
其实,在每个求职者心中,都想仅凭自己的能力就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但现实中就业压力太大了,很多用人单位又设了众多条条框框,把求职者挡在了门外。不少被采访对象认为,有很多理想的工作岗位,其实讲的就是“门槛”。虽然“门槛”难进,但是当你进去之后,工作并没有想像的那么难,很多人都能胜任,对于有关系的人而言,只不过是提前找到了机会。
毕业生张韵说:“我从小就向往在北京生活,但是毕业来北京找工作时,很多单位要的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对于我这个非重点大学的学生,他们连简历都不收。最后,家里人不得不托关系帮我找工作。现在我是一家有名的投资公司的职员,我的同事很多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工作中我们干着同样的活,我的能力并不比他们差。当初如果没有关系,我个人再有能力,也进不了这家公司。”
从事40年高校教育的退休教师宋栢云说:“很多硕士毕业生都说工作一年比一年难找,当初费劲考研以为找工作容易,到头来发现还不如本科毕业时好找工作。这种现象说明,毕业生逐年增加导致就业压力大,同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很多大学的专业设置不合理,太过雷同。”
宋老师举例说,目前,大学中计算机、经济管理、法律、金融等专业是热门,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最多。但是,现在就业市场是生物、农林、机械等专业的工作岗位急缺。专业热而岗位不热,他们不得不托关系、找门路,挤到那些人员已经满负荷的岗位中。
其实,找工作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本来就是一堂必修课。而“就业比爹”的说法,则透露出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
学生在毕业前,没有其他的人可以依靠,找工作遇到困难时,自然总是先想到亲戚朋友的帮助。家长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大学,辛苦一辈子也只是希望自家的孩子能找个好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孩子工作找不到,最心急的还是父母。很多家长都表示,找工作托关系,就跟看病给医生送红包一样,寻求不只是心理安慰,还有更多的无奈。
上一篇:做为职场人士,你必须要做的几件事
下一篇:微软引领HR管理新潮流